哀莫大于心死。
章武二年(222年)冬,也就是猇亭惨败后没过多久,六十二岁的刘备身患重病,隐隐感到大限将至。
是安排后事的时候了。
知子莫如父,接班人太子刘禅能力不强学问不好,刘备是清楚的。有一次听到刘禅学习很有进步,他就喜出望外,这是一个明证(丞相叹卿智量,甚大增修,过于所望,审能如此,吾复何忧)。
再加上刘禅年纪还小,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小子,刘备需要安排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他。
放眼望去,此时蜀汉人才凋零(除前面提到的人物外,马超、许靖、刘巴都在章武二年病逝),最具治国能力最受刘备信任的有且只有诸葛亮。
当年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后,虽然刘备很快就说过如鱼得水的话(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),实际上一开始对诸葛亮并不十分信任。诸葛亮是凭借自己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,逐步获得老板肯定的。尤其是夺取益州之后,每次刘备出军征战,都是诸葛亮留守大本营,他的能力和忠诚进一步得到了刘备的充分肯定。再考虑一下年龄问题,四十出头的诸葛亮绝对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孔明,就是你了。
章武三年(223年)春,刘备将留守成都的诸葛亮召到永安,进行了著名的永安托孤。
刘备托孤,历来备受称赞,被认为是“君臣之至公,古今之盛轨”,让人追慕不已。但同时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质疑,尤其是近些年愈演愈烈,认为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、警告诸葛亮、吓唬诸葛亮,完全归结于阴谋论。
这一切都来源于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所说的一段话:
“君才十倍曹丕,必能安国,终定大事。若嗣子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
前面一句说诸葛亮能力远远超过曹丕,一方面是对诸葛亮能力的高度肯定,一方面是安排重要工作时老板对员工的勉励,让员工更有信心做好工作。话中的“安国”指的是治理好蜀汉,“定大事”自然指的是完成未竟的统一大业。有一些人认为,刘备说“安国”就意味着蜀汉不安,内部矛盾十分尖锐,日后诸葛亮北伐就是转移内部矛盾(这个问题后边分析),这根本是无稽之谈。古人常说“安邦定国”“治国平天下”,都是普遍意义的提法,并不是特指国家不安、天下不太平。
引发质疑的症结在于后一句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,如果刘禅当了皇帝后行为不靠谱是个败家子,那么你诸葛亮可以自己当老板。有人认为,“君可自取”是让诸葛亮从刘备的三个儿子中间选择一个当皇帝,这完全是一家之言,为求新意而曲解古人。
在一个家天下的时代,刘备表示如果到了不得已的时候,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一生得来的皇帝宝座,就由诸葛亮来坐。这样的事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只发生了这一次,可谓空前绝后。
因此,许多人都被感动得一塌糊涂,给予高度称赞。
也因此,许多人都不相信这是真的,想方设法推翻它。
但这件事在史书上记载得清清楚楚,而且有多处确凿印证,真实性不容置疑。那怎么推翻?
看来只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了。不能质疑真实性,就质疑出发点和用意,于是猜测论、阴谋论纷纷出炉,连康熙皇帝都提出了怀疑。
我们知道,说话是要看对象的。同样的一句话,不同的人说出来,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。而同样的一句话,说给不同的人听,效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比如说曹操、曹丕、曹叡爷孙三个轮番上阵,对司马懿进行思想政治教育,让他好好辅佐子孙,即使说出与刘备同样的一番话来,对司马懿来说也完全是空气,到时候他照样有机会就篡位,丝毫不会跟你气。
所以,剥离了说话的人物单独分析这段话,是没有多少意义的,需要重点分析的是说话的人物。
这段话,说话的人是刘备,说给诸葛亮听。刘备是一个看人看到骨子里的人,尤其是诸葛亮,跟随他已经十七年,他不可能不了解诸葛亮的正直和忠心。因此,刘备清楚即使说了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你自己当老板,诸葛亮也不会这样做。他说这句话的用意不是鼓励诸葛亮篡位自己当皇帝,那种万不得已的情况当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。
那为什么刘备还要这样说呢?
答案在于七个字——诸葛一生唯谨慎。
刘备看人看得十分透彻,非常清楚诸葛亮是一个谨小慎微、胆子不大的人,他说出即使你自己当老板我都没意见的话,为的是让诸葛亮放开手脚好好去干。
为了让诸葛亮胆子再大一些,束缚再小一些,刘备还给三个儿子明确留下遗嘱,让他们“父事”诸葛亮。
可见刘备的用意是很明确的,能够引来那么多的怀疑,也只能用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、权谋者见权谋来解释了。
托孤,出于刘备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,更出于刘备对诸葛亮的深切了解。
刘备托孤时,除了诸葛亮,还有尚书令李严在场,被任命为诸
说话要看对象(1/2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